查看原文
其他

〖关注〗海外侨胞请查收,你有一封来自广东的集体家书

中山侨刊
2024-09-01



在侨乡广东,有一种特殊的“集体家书”——侨刊乡讯。

它以中文为主要文字,却漂洋过海发行海外,源源不断地将家乡的信息带给海外乡亲。在近现代上百年岁月里,它成为海外侨胞与祖国之间的精神纽带。

创办于1909年2月5日的《新宁杂志》是中国第一家侨刊。如今,广东地区已经有14家百年侨刊。


如今,广东已发展到150家侨刊,抵达五大洲175个国家,年发行量2600多万份,其中有14家侨刊已经度过百年岁月。

近40年,海外乡亲对文楼建设所作的贡献,在侨刊里都被一一记载。


侨刊乡讯,是广东非常有特色的侨文化资源。
“表面上看一些村刊、镇刊或族刊刊载的是婚丧嫁娶、出国返乡之类的琐碎消息,但是对于海外乡亲来说,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读到熟悉的人和事,这是一种很大的安慰。而这类消息在主流媒体里是看不到的。”

台山《莘村族刊》里的人事调查栏目,记录了近期族人出生嫁娶的明细。


 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副院长、副教授姚婷从事侨刊乡讯研究多年,在她看来,尽管经历了百年风雨,侨刊乡讯对于它的读者群来说,仍然是维系乡情,寄托乡愁的载体。


4月27日上午,77岁的澳洲侨胞余金晃给《中山侨刊》捐赠了2万元港币。

余金晃(左)与老友合影。


疫情发生前,余金晃每年都会为《中山侨刊》捐1万元港币的办刊经费,2020年和2021年是托人带来的,“2022年没捐,今年要补上。”
这一幕,近来在广东150家侨刊乡讯编辑部时常上演。
余金晃的两个孩子虽然出生在澳洲,但中文读写流利,通过侨刊,他们可以同步掌握家乡的情况,每隔几年还会回到中山寻根会见亲友。
“我从1987年第一次回中山接触《中山侨刊》后,就开始每年捐钱。”
余金晃说,如今虽然资讯发达,但是这份“家书”能让侨胞更加熟悉家乡的情况,这种感情是非常特别的,“我希望他们能一直办下去”。


余金晃的捐款收据。


侨刊这一头,连着海外游子的殷殷期盼,另一头,则是上千名编者不计报酬的默默奉献。
广东省侨刊乡讯专业委员会主任林干介绍,侨刊乡讯大多属于民间办刊,退休干部、学校老师和热心人士成为其采编主力。
此前有数据统计,广东侨刊乡讯的上千名编辑人员中,61岁以上的就占一半有多。侨刊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华侨捐赠,为了节约开支,编辑人员基本都属于义务工作。
今年已经72岁的《沙堆侨刊》主编李如松就是他们中的一员。


《沙堆侨刊》主编李如松向来访者介绍侨刊历史。

《沙堆侨刊》目前一年出版三期,每期1200本,绝大部分寄往海外,以美加为主。只要有人留下地址,就可以免费订阅。
《沙堆侨刊》的编辑人员有7人,均为年过60的退休人员。为了能把刊物办得更好,老编辑们虚心向年轻人请教,先后学会了使用数码相机拍照、使用电脑打字、排版、整理插图。
“挖掘家乡的历史是侨刊很重要的内容。”李如松说,“如果我们侨刊不做整理,后世的年轻人就更不知道这些事情了。”
“我有一个老同事,退休后到加拿大定居,我们寄过去的侨刊他老是抱着看,连上厕所都要看。”李如松说,《沙堆侨刊》的编辑部所在地沙堆侨安会,也成为海外华侨回乡之时常去拜访的聚点。

沙堆侨安会成了海外侨胞回国后经常探访的聚会点。


在温暖海外赤子的同时,侨刊乡讯也为侨乡广东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。

村里的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道路修建等50多项村镇建设项目的倡议书都是通过族刊传递出去,号召莘村的海内外乡亲族人捐资兴建的。

莘村广场门楼的捐赠者,是旅居美国的李礼源9兄妹。


《莘村族刊》李建新副社长介绍,这本百年族刊自1983年复刊以来,募集到的款项超过了3000万元。每一笔经费收支都经过族刊人员之手,在族刊上列出了明细。
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:台山《浮山月刊》自1978年复刊以来,发动海外乡亲为家乡建设捐资1.5亿元人民币;台山《居正月刊》发动海外乡亲筹集3000万元建起了占地130亩的居正中学。
同时,侨刊也是侨资捐赠项目的监督者。通过这些公开发行的刊物,华人华侨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资金被使用在那些地方,从而更加放心地捐资投入家乡建设。

为莘村饮用水工程作出贡献的乡贤,名字都被刻在石碑上。


如今,因为读者对象及其需求的变化、信息技术的发展、印刷邮递成本的增加,侨刊乡讯面临着生存挑战。一些侨刊乡讯,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,制作电子版侨刊,希望能留住更多读者。
在林干看来,侨刊目前所面临的困难,不是钱的困难,而是人的困难——年轻人鲜少愿意加入,退休的老同志很难运用新技术和新的叙事语言,很难吸引到新生代的侨民。
为此,百年侨刊《新宁杂志》再次做出探索。2021年年底,《新宁杂志》出版了增刊《T-magazine》。这本中英双语杂志采用了鲜明的色彩设计、简洁明快的排版以及明亮清晰的配图。首期邮寄至海外后,获得了热烈反响。

《T-magazine》首期邮寄至海外后,获得了热烈的反响。周煦钊 摄


对人员老化问题,姚婷提出,可以发动所在区域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到侨刊的编撰工作,让年轻人生产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资讯,“未来这些曾经参与过侨刊出版的年轻人到国外,也会继续支持侨刊。”


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性、战略性工作,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局息息相关,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。

侨刊乡讯不仅是广东的侨文化资源,也是广东乡村历史文化的一部分,是参与乡村振兴的力量,也是乡村振兴的对象。

它的过去,与广东的发展息息相关;它的未来,仍有许多人为之付出努力。


== 完 ==

得闲(⊙o⊙)再睇

 

〖关注〗古润金等海外侨领出席第十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〖他乡〗研究家乡侨史,澳洲华裔郑艺超喜获博士学位
〖鸣谢〗本刊顾问、马来西亚乡亲黄植强先生!




中山侨刊社编辑部

来源:南方+

编辑:郑智一

责编:杨玉坚

编审:温国科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中山侨刊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